官方回应来了!“副局长4分钟不接电话被处分”:处理不当、处分撤销

  杨宗威   2018-11-16 16:28:21  0  322  
关注 喜欢 鲜花 收藏 评论

今天,一则官方通报引起了思响哥的注意。

 

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委针对前几日媒体广泛转发的“副局长晚间洗澡未接巡视组电话被处分”做出回应。

 

通报指出,根据复查情况,县委认为,原处分决定定性不准确,处理不恰当。县纪委常委会已研究决定,撤销对张伟同志的党纪处分。

“县委将深刻吸取教训,举一反三,全面排查整改类似问题,防止执纪问责简单化。真诚感谢广大媒体的监督,热忱欢迎广大媒体继续关注全椒,监督我们的工作,帮助我们提高工作水平。”

 

事件回顾

 

日前,据安徽省全椒县纪委监委网站消息,县农村公路局副局长张伟因在省脱贫攻坚巡查中不正确履职被给予党内警告处分。

 

2018年8月,县扶贫办多次下发通知,要求全县帮扶责任人做好接受省脱贫攻坚巡查组电话访谈准备。8月23日晚19:31分至19:35分期间,省巡查组四次拨打张伟手机,张伟未接听电话,给我县脱贫攻坚工作造成严重不良影响。2018年10月8日,县纪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给予张伟党内警告处分。

 

4分钟内4次未接听电话就被给予党内警告处分,这件事被媒体转发后,不少网友都对此表示不理解:

 

据张伟的情况还原:“我吃完晚饭后有出去遛弯的习惯,今年8月23日晚饭后,我遛弯时出了一身汗,回家后就洗了个澡,这个时候就有电话打进了,当时是我孩子接了电话,并表示等我洗完后给他们回电话,但是我洗完之后再打这个电话就怎么也打不进去了。”

 

如今,处分撤销,算是给了这位同志和社会公众一个说法。

 

但通过此事我们不得不深思:如果不是社会广泛关注,这个基层干部的处分岂不是要背一辈子?

 

当事人是否要被问责理应以事实为基础、以法纪为准绳。而当地对其处分通报中并未像告知当事人没接电话的原因,也没提到他究竟造成了什么样的“严重不良影响”,为何没接电话就必须要给予严厉处分。

 

这样“不问青红皂白”的问责,怕是会伤了基层干部的心。正如网友所说,执纪从严,但处分不能过滥,要防止简单粗暴挫伤干部的积极性。

 

 

警惕问责滥用

 

 

在思响哥看来,执纪从严不是坏事,但不能矫枉过正。从严从来都不是滥罚,处分不能不问青红皂白。

 

当前,有个别干部的干事风格趋于保守,由于担心被问责而产生委屈、消极甚至懈怠的心态,主要原因就是问责不够精准,不切实际,出现偏差。

 

一方面表现在问责方式上,对同样一种行为,该不该问责、谁该被问责、怎样来问责、问责到何种程度?如果过于简单粗暴,欠缺精准度、科学性、公信力,无形之中就会削弱问责的权威,同时也容易打击干部担当干事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表现在问责的使用上,少数地方过度依赖问责,把问责当成督促工作落实的“万能药方”,这种有失精准,过多过滥的问责,不仅难以落到实处,产生应有效果,反而会导致干部对问责产生“耐药性”,滋生形式主义。

 

现实中,这样不切实际的问责均有例证。例如,涉事者无论事发何地,户籍所在地都难“幸免”的属地式问责;无错部门“躺着中枪”的职能式问责;“额外工作”增添“额外负担”的强压式问责;“刚播种就要收获”的计时式问责;为了“交差”找来“顶罪羊”的“背锅式”问责乱问责的“五座大山”,让基层干部叫苦不迭,也提醒我们科学精准问责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因此,思响哥认为,在问责的落实上,必须合理界定责任范围,厘清权责归属,抓住责任主体,盯住重点环节,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制度为准绳,严格区分,准确研判,既查清责任事实,合理区分责任追究的界限,又分清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区别不同情况

 

同时,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合理区分容误界限,明确免责情形,为敢想敢为者解除后顾之忧,让干部放下思想包袱,勇于担当尽责。

 

人民论坛网新媒体组综合整理

资料 | 澎湃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半月谈、新京报


评论
请先登录后再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